“打好种业翻身仗,实现种业振兴,品种是关键。”敦煌种业副总经理、研究院院长闫治斌多次这样说。天还没有完全亮,他已来到研究院酒泉育种站的玉米试验田中,仔细查看每个品种的长势和生物学特征。为了给公司培育出更多更强的核心品种,他连续多年来亲自主持各类品种的选育工作,带领敦煌种业研究院育种团队,着力新品种研发,培育核心竞争力,并先后制定出台了鼓励自主创新,扶持新品种研发的多项制度,短短几年,在他和他的团队努力下,先后有16个品种通过国审,28个品种通过省审,一个个大新品种 “抢滩”产业链的高端。从零起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以“敦玉15、敦玉810、敦玉735等为代表的敦玉品种系列,在自主创新和新品种研发之路上迅速起跑。
——加快品种测试转化。今年来,敦煌种业研究院对照经营管理目标责任书,聚焦任务管理,明确责任分工,针对往年个别工作环节中执行不到位问题,逐项细化落实措施,规范工作流程,检视整改重点环节,充分发挥“研究院研发顶层设计委员会”作用,靠前指挥、压实责任,进一步完善了种质资源管理制度,从抓工作细节中提高执行力,做到了每项工作的全周期管理。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在品种研发方面,进一步优化新品种选育管理流程,严格执行种质资源管理制度,根据育种方案落实各类育种材料的规划布局和实施,分别开展了各区域测配材料、选系晋代材料、DH系鉴定等试验。在品种测试方面,突出重点区域,不断拓宽新品种广适性鉴定评价范围,不仅在东华北中早熟、中熟、中晚熟区域、黄淮海夏玉米区域、西北春玉米区域广泛建立多点试验,还组织58个新品种积极参加国家和省级各类审定渠道试验。针对今年拟转化的15个品种,在各区域分别建立了示范展示田,为新品种的商业化和市场化创造了前提条件。
——加快外部联合育种。针对甘肃省玉米种业研究院的运营实施情况,结合甘肃省玉米种业研究院建设启动会和中国种子大会,4月2日,邀请省科技厅领导及行业专家进行论证研讨,制定了《2023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并付诸实施,以尽快步入快速和高质量发展的运行轨道。一是坚持产学研用模式,先后与北京农林科学院、河南农大、贵州旱粮所、四川农科院、四川农大等5家单位签约开展合作育种业务;利用河南农大、扬州大学抗锈病基因供体材料,对区域优势品种敦玉107、敦研236开展抗锈病定向改良;针对西南区域敦玉735、敦玉810、敦玉660等品种开展高效繁育关键技术研发及技术攻关;二是与中国农大签订 “敦煌种业教授工作站”合作共建协议,并与各经营主体制定了任务清单。三是针对《敦煌种业育种创新能力提升建设》项目的 “玉米育种智能温室工程建设”的分项工程,组织责任单位成立工作专班,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和商讨解决施工中的各种问题,推动了建设工作顺利实施。四是结合自身实际,分析了大豆生产的经济效益、资源优势及产业发展的前景,提出了开发步骤和措施。与北京农学院合作开展大豆新品种研发,确定3个大豆品种参加甘肃省和北京市大豆品种区试,同时在酒泉基地建立大豆育种和繁种体系。另外还从南充市农科院引进4个大豆品种,并在成都邛崃基地建立了高产示范区。从四川农科院粮作所、云南康裕种业等单位引进17个高粱品种,分别在邛崃基地和酒泉基地开展栽培技术研究工作,建立了标准化生产田。以期通过技术和品种引进,加快大豆产业和酒粮产业的新品种的推广,逐步提高栽培管理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加强创新能力提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的颁布,为建立种业创新体系,加强种业技术研发,推进品牌建设,提升研发能力,推动种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3月17至19日,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召开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种业博览会曁第十九届全国种子信息交流与产品交易会”上,敦煌种业作为推进种业振兴的重要组成单位,通过“产品展示、信息发布、论坛交流”等形式,重点推介了优良的玉米和小麦新品种,全面总结和展示了种业振兴行动以来的主要成果、成效和举措,交流介绍了科技创新进展,受到了多家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
今年以来,敦煌种业研究院还特别注重重大项目的申报实施,先后完成了甘肃省重点专项“玉米种质资源规模化挖掘利用与高产高效制种技术研究”项目和“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生物种质资源挖掘与创新利用”重点专项“玉米抗病虫高产基因资源与利用”项目的研讨和申报、课题任务书的签订、项目执行与管理方案的制定,并于4月8日组织召开了项目启动会,开展了相关学术交流,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抓好落实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下一步,敦煌种业研究院将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强烈的使命担当、务实的工作作风,持续落实“三抓三促行动”,围绕强势品种做对标,加速品种研发,全面推动公司科研工作创新发展,不断提升敦煌种业产品核心竞争力。